大科技杂志社官方网站

新浪微薄腾讯微薄

最新碎语: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您的位置:大科技杂志社官方网站 >大科技> 百年前疯狂的交通工具

百年前疯狂的交通工具

如果不是种种阻挠,下面这些疯狂的交通工具很可能一百年前就已风靡全球。

比奇气动地铁

邮寄信件靠邮筒,邮寄人也靠邮筒?1869年,美国发明家阿尔弗雷德·伊利·比奇就萌生出了此种奇异的想法,并且力求付诸实践。一种本用来传递信件和包裹的邮寄气筒被他设计成人类传输机,像圆柱形的公共汽车车厢。这就是1870年诞生的以他名字命名的比奇气动地铁车,这也算是美国最早的地铁。

比奇气动地铁建立在纽约曼哈顿著名的百老汇地下,约95米长,那时候还没有电力牵引的机车,而地底下无法用蒸汽机车,所以比奇气动地铁车用真空风机产生的气动压力作为动力,推动火车在隧道中前进。它一出现,便在纽约街头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头两周,超过11000名纽约人试乘了这辆在隧道中运行的地铁车。仅仅一年,地铁票就卖出了40万张。

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后,比奇信心倍增。他决定把地铁线路延长至8千米,直达纽约中央公园。他将这一计划上报政府,却迟迟未获批准。1873年,事情才有了转机,地铁扩建项目成功获批。可是,天不佑人。1873年,美国股灾使得美国经济全线崩溃。受其影响,比奇气动地铁车也成了牺牲品,因资金枯竭而停运。

最终,这条示范性地铁线路只运行了3年,就因政要反对和经济衰退退出了历史舞台。

硬式飞艇

它伴随着一战而生,既是一款能让人看海听涛的雄伟奇妙的交通工具,又是一件能让人闻风丧胆的高科技空袭武器—这就是著名的齐柏林硬式飞艇,它可以在民用与军事两个领域发挥其神奇的作用。

齐柏林硬式飞艇是德国飞船设计家齐柏林在前人设计的飞艇的基础上改进而成。飞艇艇身全部用铝质框架制成,十分坚硬,所以被称作“硬式飞艇”。它的框架外蒙着用织物制作的外皮,隔框将艇身分成十几个舱室,每个舱室中放了一个气囊。从外表看,它像一个巨大的子弹型氢气球。

与同时代其他交通工具相比,这种框架坚硬的硬式飞艇具有很多优势,比如飞行平稳、操控方便、运营和培训成本低,所以迅速受到各界人士的青睐。许多政要和社会名流都以能乘坐飞艇横渡大西洋为荣。

一战时期,德国更是把硬式飞艇用作空袭武器来攻打英国,德国的陆军和海军纷纷建立起自己的飞艇舰队。因为硬式飞艇技术成熟,可算是当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奇迹之作,所以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英国政府都拿它毫无办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飞艇舰队不断突袭本国领土,巴黎、伦敦无一幸免。1914年8月,德国飞艇空袭了巴黎。1915年1月,飞艇从1500米高空空袭了东英格兰。1915年5月,德国陆军又空袭了伦敦,炸死7人,炸伤31人。它被视为德国最致命的终极武器。

然而,随着一战结束,德国战败,飞艇运营陷入了低谷。不过很快,由于良好的性能和巨大的商业价值,飞艇又开始盛行起来。1930年,飞艇的运营达到顶峰。

人们曾一度认为,德国飞艇将主宰天空。可惜,好景不长。1937年,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飞行器,也是齐柏林公司为德国政府建造的最先进、最壮观的一艘银白色豪华飞艇—“兴登堡”号在美国新泽西州失火坠毁。当时,“兴登堡”号正在新泽西州莱克赫斯特海军航空总站上准备着陆,但飞艇的尾部突然着火,期间还发生了两次爆炸,数秒内飞艇就毁于一旦。此次事故造成36人死亡,事故原因至今不明。在那之后,人们对飞艇产生了极度强烈的恐惧心理,整个飞艇运输业急速没落。后来,被逐渐兴起的民航飞机所取代。

益太古司

1966年,美苏冷战正酣。美国力图在各个领域抢占先机。为了减少驻外美军基地人员的数量,但又能在战争爆发时及时派兵,美军考虑制造一种能够在1小时内将数千士兵运往目的地的高速跨洲载人火箭,他们给它起了一个很古怪的名字,叫“益太古司”。这与现代的洲际弹道导弹的功能有点儿像,只不过装载的不是爆炸物,而是士兵。

可想而知,能装下数千士兵的益太古司必是个庞然大物。在制造者的猜想里,它至少长64米,重6400吨,并由8个氢助燃箱提供推力,还可以重复利用。

从天而降的“火箭神兵”,这个主意虽然听起来疯狂,但似乎还挺像模像样的。那么,最后没建成,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许多涉及细节的技术难题都无法解决。首先,发射和回收益太古司这样大型的高速航天器就非常困难,必须有特殊定制的发射平台和接收平台。这意味着,不太可能实现“哪里有战场,哪里就有益太古司”的梦想。而且,仅是解决平台问题,设计者给出的方案也过于复杂,不具备可行性,例如,先利用小型火箭,再用大型客船,或者用航空母舰等,都不是特别靠谱。最后,连一个“正经”方案也没形成。

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事实上,回收就不是件简单的事儿。火箭的回收一直是个难题,直到2016年4月,美国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 X)经历了四次失败后,第五次才终于在大西洋上成功回收火箭,而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海上回收第一级火箭,更别说在数十年前,成功回收像益太古司这样的庞然大物了。

也许,随着火箭和导弹技术的日益成熟,疯狂的益太古司会出现在未来的世界里。

气悬浮列车

这是一款利用空中技术来实现地面运输的火车:它是一列地面行驶的火车,但与一般的火车不同的是,它是悬浮在轨道上的,行驶时功率强大的航空发动机向轨道喷射压缩空气,在车底和轨道之间形成一层几毫米厚的空气垫,从而将整列火车托起,使之悬浮于轨道面上。因为列车好似被气垫托起,所以又被称作“气垫列车”。气悬浮列车与磁悬浮列车在舒适度和速度上都差不多,但技术却没有后者复杂,价格也相对便宜。

世界上最早修建气悬浮列车的国家是法国。20世纪60年代,法国在巴黎和奥尔良郊外建成了两条气悬浮式铁路,一条长18千米,一条长6.7千米,并进行了多次运行试验,都比较成功。1969年,奥尔良郊外运行的悬浮列车已初具规模,长26米,宽3.2米,高4.35米,重20吨,可乘80人。到了1974年,气悬浮列车的时速达到了430.4千米/小时,创造了陆地悬浮列车新纪录。

这时,很多外国大公司都对气悬浮列车项目动了心,美国罗尔工业公司购买了几项核心技术的专利权,希望日后造出自己的气悬浮列车。后来,英国也进行了气悬浮列车试验。

与之前提到的几种交通工具相比,气悬浮列车的“命”似乎比较顺,连美国和英国都想加入,说明它很不错嘛,前途岂不是一片光明?但事实并非如此。

气悬浮列车项目在后期遭到了一连串致命的打击,先是首席工程师去世,再是资金枯竭。1977年,气悬浮列车被法国彻底放弃,相关研究项目被迫停止。虽然美国的罗尔工业公司气悬浮列车又坚持运行了几年,但因其体积小、耗油,始终没能成为主流交通工具。很快,它被迅速崛起的高速列车所取代。

太空升降舱

找一条大约36000千米的高强度缆绳,一头连着地球,另一头延伸至地球同步轨道,然后在缆绳上用货舱来运送东西或者是人,它就是传说中的太空升降舱。

太空升降舱的缆绳两端最好相对静止,以保持升降舱发射位置的稳定。这样,科学家给出的最佳设计方案是一端在地球赤道上,另一端在地球同步轨道上,此时需要的缆绳也最短,约为36000千米。低于这个高度,和地球的自转同步时的速度慢,这样就会在地球引力下逐渐下落。而大于这个高度,和地球的自转同步时的速度就会快,这样就会挣脱地球引力远离地球而去,所以36000千米的高度正合适。

太空升降舱一旦建成,它就可以昼夜不停地开展运输工作,把旅游者和货物送入太空。以后发射卫星、给空间站运送物资、去外星球等,也可以先利用太空升降舱运送到合适的高度再发射,这可以大大节约成本。所以太空升降舱恐怕是一个多世纪以来最疯狂的交通工具设想了。

历史上,“惦记”太空升降舱的人不少。太空升降舱的概念源于20世纪70年代,著名的科学火箭先驱者齐奥尔科夫斯基设想了一个建立在巨塔顶端的“天空城堡”。但这仅仅是想象。真正从技术角度描述了这个问题的是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如同凡尔纳在《海底两万里》中想象未来的潜水艇一样,阿瑟·克拉克在他1978年出版的《天堂之泉》中描写了关于太空升降舱的构想。

很快,人们不再满足于太空升降舱的想象,开始着手制定一些脚踏实地的计划。1999年,美国宇航局马歇尔中心发表了《天梯:太空的先进基础设施》一文,标志着太空升降舱从幻想走向现实。直到现在,美国人仍没有放弃。

不过,要建成太空升降舱,需要攻克许多重大难题,比如缆绳材料强度,太空升降舱的摇摆问题等。克服不了,太空升降舱将永远活在人类的幻想里,无法成为现实生活中的交通工具。

本文源自大科技〈百科新说〉 2017年第12期杂志文章 欢迎您关注大科技公众号:hdkj1997

---

转载请注明本文标题和链接:《百年前疯狂的交通工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