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科技杂志社官方网站

新浪微薄腾讯微薄

最新碎语: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您的位置:大科技杂志社官方网站 >大科技> 大千世界:美国人的丧尸情结

大千世界:美国人的丧尸情结

在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中,我们都能够找到丧尸或者类似丧尸的传说故事。一般说来,丧尸大都指一种复活的死人,他们身体腐烂,神志不清,可能还带有攻击性和传染性,所以,丧尸很容易引起人们的不适感和恐惧感。随着文化的发展和迷信的破除,在许多国家,比如中国,丧尸的故事已经渐渐被人遗忘,没人再相信他们了。
然而,科学发达、文化多样的美国却是个例外。从1929年威廉•西布鲁克出版丧尸小说《魔力之岛》,到今天大获成功、已经热播到第七季的丧尸美剧《行尸走肉》,丧尸文化在美国已经流行了近百年。在漫长的百年时间里,丧尸不断地出现在书籍、游戏、影视甚至渗透到了美国人的现实生活中,成为了美国文化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回顾一下美国人近百年的丧尸情节,我们会发现,美国丧尸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丧尸不仅仅在感官上给美国人带来恐惧刺激,它们还寄托了美国人对人性、社会环境以及政治潮流的反思

QQ截图20170420183151.jpg

早期的丧尸文化

美国人的丧尸文化其实脱胎于19世纪海地的巫毒教。海地是加勒比海靠近美国的一个岛国,17世纪开始,法国人源源不断地将西非黑人奴隶带到这里。根据西非的民间传说,一个人如果非正常死亡,比如死于谋杀,那么他将“死不瞑目”,躺在坟墓里发僵,这时,巫师有办法让尸体复活并支配尸体的一举一动。在西非原始文化的基础上,海地人发展出巫毒教,教中的巫师利用巫术可以复活尸体,但这些尸体没有知觉,喂他们吃盐就使其恢复自我意识。巫毒教将这些处于生与死之间模糊状态的活死人称为“丧尸”。
20世纪初,许多美国人来到海地开设农场和种植园,雇佣了大批黑人奴隶,但美国人对神秘的巫毒教还是非常忌惮的。1929年,美国人威廉•西布鲁克来到海地生活了一段时间,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了《魔力之岛》一书。在书中,西布鲁克提到自己在海地曾亲眼目睹丧尸在种植园工作。比如,书中一段文字记述了西布鲁克与一位“丧尸”在美国制糖公司相遇的情景:“他(丧尸)的眼睛是最可怕的,超出了我的想象。它们实在很像死人的眼睛,不瞎,但是凝视前方、茫然,对我视而不见。他的脸色更是糟糕,完全是个空白,好像脸上什么都没有一样。这似乎不仅是面无表情,而是根本没有做出表情的能力。”
我们几乎可以肯定,站在西布鲁克面前的这位神经衰弱的“丧尸”是受雇于美国人的奴隶。这些奴隶生活在肮脏污秽的环境里,食不果腹,每天还要劳动18个小时,当然不会有好脸色。但西布鲁克忽视了这一点,他在《魔力之岛》中用吸引眼球的“丧尸写法”来描述这些奴隶,使丧尸成为美国轰动一时的社会话题。各大媒体开始争相报道,还有不少记者亲自跑到海地种植园里打探消息。而此时,美国也正在成为世界电影的中心,于是,1932年,美国第一部丧尸电影——《白丧尸》上映了。
这部电影以海地为舞台,一对白人情侣来到海地准备结婚,但另一位种植园主爱上了这对情侣中的女方,所以一个卑鄙的阴谋出现了,种植园主征募一位巫毒教巫师将这个女人变成丧尸,后来发展成要将所有海地的白人美女变成丧尸……但最终,这对白人情侣毫发未损,巫毒教巫师却被推下了悬崖。
《白丧尸》的票房很成功,引发了美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丧尸片的热潮。这一时期的丧尸文化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故事情节都以海地的巫毒教为背景,反映了美国人对于异国神秘邪教的恐惧感、对于黑人奴隶的歧视以及因对外殖民侵略产生的不安全感。

为“政治恐惧”和社会问题代言

20世纪40年代,丧尸已经从鲜为人知的海地民俗发展成了全美国广泛传播的文化——他们出现在各类歌曲、电台广播节目的话题和夜总会的特色吉祥物中。不过,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丧尸很快有了新的象征意义。
当时,美国人正在步入一段充满恐惧和忧虑的历史时期,这种恐惧源自于国内外的政治形势。第二次世界大战给美国人带来了军事压力;原子弹的发明让美国人感受到了核威胁;苏联的崛起带来了冷战压力……丧尸文化则成为了美国人发泄政治恐惧的一个窗口。1941年的电影《丧尸之王》中,美军一架飞机坠毁在加勒比海的岛国,飞行员在岛国遇到了外国间谍,这个间谍正在利用丧尸从美国一位海军上将那里窃取战争情报。1943年的电影《丧尸复仇》中,一个邪恶的医学博士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偷偷制造丧尸军队,为的是帮助纳粹德国取得战争胜利。
二战接近尾声时,1945年8月,美军在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1949年苏联首颗原子弹也试爆成功,美国人害怕核辐射和共产主义,“红色恐怖”的情绪也开始在丧尸文化中显现出来。1954年的漫画《丧尸:从东海岸到西海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漫画中,美国的掘墓人为了争取个人权益,发动了罢工,导致美国大量死尸没法被掩埋。这时苏联秘密将尸体送入“教导坦克”(这种坦克能够把尸体教导成丧尸)中,组建了“丧尸世界联盟”,一步步占领了白宫、美国、欧洲和全世界。但是整个丧尸暴动最终却被一颗原子弹平息了,在漫画的最后一页里,苏联大反派惊吼道:“丧尸的身体组织经受不起核辐射的攻击!”
时间进入20世纪60年代,美国进入了历史中最骚乱的时期——行刺与暗杀(肯尼迪和马丁·路·德金死于这一时期)、民权运动、越南战争以及非主流的嬉皮士文化引起了美国社会的动荡。也恰在这一时期,“丧尸电影教父”乔治·罗梅罗导演了革命性的丧尸电影《活死人之夜》。在《活死人之夜》中,年轻女子芭芭拉和表哥在乡村扫墓时遇到了数不尽的丧尸,她逃进农庄之后遇到了其他避难者,包括黑人本、白人哈利、一对年轻恋人以及一对拥有小女儿的夫妇。这些避难者为了活命,暂时联合起来对抗丧尸大军,不过影片的结局是悲惨的——哈利被本杀死;一对年轻恋人被炸死;一对夫妇被变成了丧尸的女儿吃掉;芭芭拉被一群丧尸拿下,成为众丧尸的晚餐;唯一躲过丧尸袭击的幸存者本却被白人警察误杀。
《活死人之夜》是在马丁·路德·金遇刺5个月时上映的,影片富于政治色彩,直指这个国家的社会问题。黑人本与白人哈利之间紧张的冲突贯穿始终,最后自相残杀,反映了美国尖锐的种族矛盾;自私自利的父亲被丧尸女孩咬死,反映了美国家庭问题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反叛;甚至电影末尾,新闻主播在广播中提到使用“搜寻并摧毁”的方式对付丧尸,这暗讽了美军在越南战争中遇到的挫折——美军在越南使用这种战术对付越共,但越共利用纵横交错的有利地形将美军拖入了消耗战。

 

丧尸文化的新寓意

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的政治动荡后,丧尸题材依然在游戏、影视、小说中长盛不衰,只不过寓意有了新的变化:有对于不断爆发的瘟疫的恐惧;有对新科技带来的未知效应的担忧;还有对人性阴暗面的反思……比如游戏《生化危机》《生死四人组》《植物大战丧尸》,以及电视剧《行尸走肉》,等等。相比于以往,现在的丧尸文化承载了更加多样化的寓意。在《生化危机》中,邪恶组织“保护伞公司”为了研制抗衰老药品搞出了T型病毒,这种病毒可以让尸体复活为丧尸。在《生化危机》的后续系列中,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人都被感染了, 但是保护伞公司却还在秘密基地里研究新一代的病毒。电影《我是传奇》和《惊变28天》也有着类似的情节,科学家搞了一些乱七八糟的实验,结果释放出丧尸瘟疫。尽管这些丧尸瘟疫五花八门,但深层次的原因却大致相同,即人类为了放纵自身的欲望而滥用科技。
著名的美剧《行尸走肉》,同样表现了人类在弥漫着丧尸瘟疫的世界末日中所经历的浩劫,但是丧尸却不是幸存者们唯一需要面对的难题。《行尸走肉》中的世界哀殍遍野,丧尸满目,人类仿佛回到了部落时代。各个部落在夹缝中苟延残喘,只对自保感兴趣。在长达7季(后续还有)的故事情节里,瑞克·格莱姆斯为了生存辗转奔波,不断地受到武装土匪、飞车党暴徒以及狂热的邪教领袖的伤害和威胁。通过他的遭遇,人性的阴暗面在灾难中完全地显露出来。比如,瑞克的好友肖恩为了谋夺瑞克的妻子并取代瑞克的领导位置,竟然想开枪杀死瑞克;英俊的总督虽然有智谋、有胆略,却人格变态,为了研究丧尸拿活人做实验,为了掠夺资源不惜杀人抢劫、设置阴谋。所以,《行尸走肉》中,相比于丧尸,人的冷漠、狠毒、不择手段以及勾心斗角更为可怕。
当然,除了严肃的主题,今天美国的丧尸文化也有变得非常有趣的一部分。丧尸是死去的人,虽然复活却永远无法真正变成人。所以他们笨拙的、令人沮丧的形象多少带有一些嘲讽意味,这对于天性幽默的美国人来说是一个不错的精神调味品。所以在美国,丧尸酒吧、丧尸长跑比赛、丧尸角色扮演等活动层出不穷。游戏《植物大战丧尸》以及2016年的新电影《15区》(也叫做《丧尸全城》,讲述美国老兵大战丧尸的故事,是一部充满荤段子和恶搞桥段的电影),就是美国人利用丧尸发挥搞笑特长的代表作。从丧尸发挥搞笑作用我们可以看出,丧尸文化虽然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点,但有一点不会变——丧尸能够以各种方式与美国人发生共鸣,给他们提供一个发泄情绪的窗口,这才是丧尸文化在美国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

转载请注明本文标题和链接:《大千世界:美国人的丧尸情结

分享到: